基督徒经典阅读 本次搜索耗时 0.393 秒,为您找到 423 个相关结果.
  • 第九章 基督徒的共同性:一个福音的答案

    1988 2021-07-21 《靠圣灵成事》
    第九章 基督徒的共同性:一个福音的答案 “总而言之,你们都要同心,彼此体恤,相爱如弟兄……。”(彼前三8) 基督教福音派体制之中,并不大注意到当前宗教的趋势和时尚,而其中一项,就是愈来愈着重教会的共同性。 我想暂且不对基督徒合一的成果置评,尤其现今不断强调每一个教会里的人,都要跟其他人相像的当儿,我更要保留片时,这对大家才算公平。 圣经上认为...
  • 篇二 结合婚姻的正轨

    篇二 结合婚姻的正轨   「亚伯拉罕年纪老迈,向来在一切事上耶和华都赐福与他。亚伯拉罕对管理他全业最老的仆人说,请你把手放在我大腿底下;我要叫你指着耶和华天地的主起誓,不要为我儿子娶这迦南地中的女子为妻;你要往我本地本族去,为我的儿子艾萨克娶一个妻子。仆人对他说,倘若女子不肯跟我到这地方来,我必须将你的儿子带回你原出之地么?亚伯拉罕对他说,你要谨慎,不要...
  • 第十章 在残老队里后

    1983 2023-07-17 《何等奇妙》
    第十章 在残老队里后   (一) 生活的片段   在残老队里,年轻的人很少,一般都是从50到80岁左右的老人。除了患严重疾病的人以外,其余的残老一概都得尽力劳动。有一部份人养猪,这种工作非常辛苦;还有一些人种植猪饲料。这两种人都要从生活室走到猪棚一带去劳动。遇到下雨或下雪天,路途泥泞,行走艰难。不种猪饲料的人,就栽种蔬菜,供给队部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属...
  • 只是你们不常有我

    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  (一位青年女信徒曾有一度远离了主,跌倒了许多日子不能起来。一天早晨心中忽然想到一句话,「只是你们不常有我」。她并不记得圣经中甚么地方记着这一句话。但这一句话深深的感动了她。她心中忧伤难过,她重新回到主面前。在一个聚会中她述说这段见证。她哭了,许多人也流下眼泪来,我当时也深受感动,因此写了这一篇。)   「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,只是你...
  • 第八章 圣灵亲自做工

    1965 2023-07-15 《古约翰小传》
    第八章 圣灵亲自做工 一九○一年秋季,古约翰只身回到河南省北部。这时候,加拿大长老会差会鉴于新镇和楚旺两个宣教站已被义和团所捣毁,就决定在卫辉府城汲县和怀庆府城沁阳建立了新的宣教总站。古约翰则被安排到卫辉主持宣教工作。一九○二年五月,古约翰发了一封电报,叫他妻子罗瑟琳到中国与他配搭事奉;罗瑟琳于是带着五个孩子到中国与他团聚。罗瑟琳抵华后四个多月,一岁大的...
  • 第五十七章 奋兴振作的教会:复兴年代

    1958 2024-03-27 《透视教会春秋》
    第五十七章 奋兴振作的教会:复兴年代 来到1927年,中国国情出现了新面貌。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发北伐,成功瓦解了北洋军阀体系,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;并且成立了国民政府,定都南京,让中国大致上重归统一,国家进入一段相对稳定的阶段,开始了所谓的十年建设时期。 当时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接受基督教信仰,影响所及,政府及社会领袖对教会的态度也转趋友善,过去非基气...
  • 基督的王后

    基督的王后   读诗篇第四十五篇。   这是一篇极有兴味的诗,论到基督和他的新妇。这一篇诗是述说基督为王的豫言,(参看来一8~9)所以称他为王,称他的新妇为王后。这一篇诗可分作两段:前半是论到王,后半是论到王后。九节中所说的王后,就是基督的新妇。十节所说的女子,也是指着王后说的。不过十节与十一节的话,是在女子尚未作王后以前对她说的,所以仍然称她为女子,...
  • 1947 2021-08-12 《超然的经历》
    序   熟读圣经的人,若坐下要着一本书,必定会想起传道者,大卫的儿子,以色列王所罗门所说的话:“我儿,还有一层,你当受劝诫,著书多,没有穷尽;读书多,身体疲倦。”(传十二12)想起的时候心中难免不安。   我想我可以很稳当地说,世界因为这一句在厌倦中所发的话,已经省却很多无价值书籍所带来的烦扰;不然世上必有更多书了。智慧君王在这事上的确造福了我们,过于...
  • 二、灵的运行是为了恢复交通

    1940 2023-10-29 《上山之钥》
    二、灵的运行是为了恢复交通   人是个很奇怪的“动物”,会有外面的人和里面的人,脑子里的人和心里的人。有一天头脑里的人会说:“我的欲望满足了,环境很顺利,对耶稣冷淡点也不妨。”但是他心里的人不会说:“很对。耶稣啊!我已经用不著你了,今天我就和你没有什么关系了。我让你暂时休息一会,等我需要你的时候,再到你跟前来。”里面的人仍要每时每刻地和主有交通。   ...
  • 第八章、成为圣诗皇后

    第八章、成为圣诗皇后 一八六七年芬妮·克罗斯比和她丈夫,住在纽约市西部贫民区的瓦利街(Varick Street)的一座廉租公寓三搂的半间房间。 整座公寓挤满了三十三个人,在当时的纽约贫民区,还不算是最恶劣的情况。租客包括了爱尔兰人、德国人和黑人。芬妮·克罗斯比和夫婿算是其中少数的白种人。 该公寓既无室外的通风设备,又无室内的自来水供应。当时芬妮·克...